天根盘海底,大浪舂其南。众山尽萌芽,迸出白玉簪。
涛波蚀之半,玲珑兀空龛。其阴生琪玕,其阳产楩楠。
绝顶逼太白,才可一剑函。银河从天来,白凤毛毵毵。
鱼龙撼不醒,醉如卧箔蚕。其中黑无底,铜杖不可探。
一线出山腹,牛乳清而甘。清寒漱草木,日出香馣馣。
云雾忽卷去,玉气射紫岚。千峰碧菡萏,春霞散红酣。
或黝如苍璧,或青如挼蓝。或树旗杠一,或覆鼎足三。
或抉如怒猊,或呀如洪蚶。或如马善踶,或如虎视眈。
耸者如楼观,窾者如罂甔。仰者如箕踞,俯者如负儋。
或螺髻绀目,俨雅如瞿昙。或庞眉骀背,伛偻如老聃。
矫如天女戏,卑如童子参。万鬼若斲削,天巧未易谈。
招提十八寺,过者尝挽骖。中有天人师,久卧老柏庵。
法界如尘沙,一一毛端含。长风吹游子,鬓发青䰐鬖。
幽寻忽至此,佳处若已谙。我家雁山顶,择胜不敢贪。
但悲食糜子,腐作书中蟫。相逢一大笑,新诗出长锬。
明朝芙蓉路,惟听霜钟韽。
李孝光(1285~1350),元代文学家、诗人、学者。初名同祖,字季和,号五峰,后代学者多称之“李五峰”。温州乐清(今属浙江)人。少年时博学,以文章负名当世。他作文取法古人,不趋时尚,与杨维桢并称“杨李”。早年隐居在雁荡五峰山下,四方之士,远来受学,名誉日广。至正七年(1347)应召为秘书监著作郎,至正八年擢升秘书监丞。至正十年(1350)辞职南归,途中病逝通州,享年66岁。著有《五峰集》20卷。
吴城东无山,唯西为有山,其峰联岭属,纷纷靡靡,或起或伏,而灵岩居其词,拔其挺秀,若不肯与众峰列。望之者,咸知其有异也。
山仰行而上,有亭焉,居其半,盖以节行者之力,至此而得少休也。由亭而稍上,有穴窈然,曰西施之洞;有泉泓然,曰浣花之池;皆吴王夫差宴游之遗处也。又其上则有草堂,可以容栖迟;有琴台,可以周眺览;有轩以直洞庭之峰,曰抱翠;有阁以瞰具区之波,曰涵空,虚明动荡,用号奇观。盖专此郡之美者,山;而专此山之美者,阁也。
启,吴人,游此虽甚亟,然山每匿幽閟胜,莫可搜剔,如鄙予之陋者。今年春,从淮南行省参知政事临川饶公与客十人复来游。升于高,则山之佳者悠然来。入于奥,则石之奇者突然出。氛岚为之蹇舒,杉桧为之拂舞。幽显巨细,争献厥状,披豁呈露,无有隐循。然后知于此山为始著于今而素昧于昔也。
夫山之异于众者,尚能待人而自见,而况人之异于众者哉!公顾瞻有得,因命客赋诗,而属启为之记。启谓:“天于诡奇之地不多设,人于登临之乐不常遇。有其地而非其人,有其人而非其地,皆不足以尽夫游观之乐也。今灵岩为名山,诸公为名士,盖必相须而适相值,夫岂偶然哉!宜其目领而心解,景会而理得也。若启之陋,而亦与其有得焉,顾非幸也欤?启为客最少,然敢执笔而不辞者,亦将有以私识其幸也!”十人者,淮海秦约、诸暨姜渐、河南陆仁、会稽张宪、天台詹参、豫章陈增、吴郡金起、金华王顺、嘉陵杨基、吴陵刘胜也。
一派明云荐爽,秋不住,碧空中响。
如此江山徒莽苍。
伯符耶?
寄奴耶?
嗟已往。
十载羞厮养,孤负煞,长头大颡。
思与骑奴游上党。
趁秋晴,(足庶)莲花,西岳掌。
耿耿秋情欲动,早喷入霜桥笛孔。
快倚西风作三弄。
短狐悲,瘦猿愁,啼破冢。
碧落银盘冻,照不了,秦关楚陇。
无数蛰吟古砖缝。
料今宵,靠屏风,无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