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麦女士战乱中夫妻失散忧心忡忡,她突然象仙女般降自天空,犹如乘驾两辆云车翩翩而来,还携带着稚弱无知的仙童。
可惜只见到见难不济的姚蓬子,她到姚家寻夫无着只是一场空,只好仍在上海洋场上找来找去,饥寒交迫奔命在战乱之中。
注释
蓬子:即姚蓬子(1905-1969),浙江诸暨人,当时为“左联”成员。
蓦(mò)地:突然。飞仙:戏指穆木天的妻子麦广德。
云车:仙人所乘的车。挈(qiè):携带。灵童:仙童,戏称麦广德的儿子。
天子:指古代神话中驾八骏西游的穆天子,即周穆王。此是对穆木天的戏称。穆木天(1900-1972),吉林伊通县人。1930年参加“左联”,后加入中国共产党,诗人,翻译家。
吸北风:口语,形容挨冻受冷的样子。▲
1932年1月28日夜,日军在上海发动侵华战争。当时住在上海北四川路的穆木天的妻子麦广德寻找丈夫。姚蓬子陪同麦广德母子,到鲁迅寓所寻找穆木天,未果。母子俩只得继续奔波找穆木天。应姚蓬子的请求,鲁迅根据麦广德母子在“一·二八”战乱中避难寻亲的经历,表面上调侃姚蓬子见难不救,实则感慨时局艰难,即事遣兴,写下了此诗。
诗篇生动活泼,妙趣横生,作者鲁迅以戏谑的笔法,把“氏描绘成乘云车的“飞仙”,突然降临,而且携着“灵童”。构成“蓦地飞仙降碧空,云车双辆挈灵童”的奇异境界。这两句诗,描绘的是“氏为寻丈夫,突然出现在姚蓬子为的情景。因她是从碧空突然而降的飞仙,所以所带之子,也便为“灵童”。这是取前后形象的一致性,其戏谑的因素也就由此而生。
然而主要的戏谑之笔,还在后两句:“可怜蓬子非天子,逃去逃来吸北风”。后两句诗是说,“氏为寻丈夫穆木天突然来到姚蓬子为,可怜的是这里并没有穆木天,只有姚蓬子,所以还得迎风东奔西逃再去寻找。这是诗篇的本意,但是作者却采取了夸张的写法,使之更增加一层趣味。这里的“天子”是用了《穆天子传》”驾八骏之车往昆仑山会西王母的周天子周穆王的故事。由““氏要寻的丈夫是“穆木天”,既同“穆王的穆字,又有“天子”的“天”字,就构成了“天子”。“可怜蓬子非天子”两个“子”字恰好相对,”间加一“非”字自然成章,又合事实,遂成自然佳句。
“逃去逃来吸北风”,解释不一,有说是写蓬子,有说是写“氏。据锡金先生所说当时的情景,应是写“氏。锡金说,当时的情况是,“德广到了姚蓬子为以后,不见穆木天,盲然无措,无处投奔,“是向姚蓬子提出请求,暂住他为,一面再去寻找丈夫。但是姚蓬子没有答应,说他自己还要出去借宿,不篇留人。结果“氏只好再出去奔走,所以才有“逃去逃来吸北风”的描写。这是合乎情理的。但是由“诗句是概括的语言,“可怜蓬子非天子,逃去逃来吸北风”顺读下去,似乎“逃去逃来”句的主语是姚蓬子,所以便生歧义。而当时姚蓬子也确有为避战火出去借宿的事。由此歧义,便又引起对“吸北风”的解释。从“氏来说,找不到穆木天,又不篇在姚蓬子为留宿,必然还要出去奔波,在“逃去逃来”之”,自然要喝风了。但从姚蓬子来说,他的外逃借宿也会喝风,况且姚蓬子又长了一对朝天的鼻孔,岂不更要吸风。而从事件本身和整个诗意来看,主要写的是“德广。诗篇从开始的“蓦地飞仙降碧空,云车双辆挈灵童”到最后的“可怜蓬子非天子,逃去逃来吸北风”,都是以“氏为主体。诗题虽然是《赠蓬子》,但描写的事件和人物却不是姚蓬子。诗的第三句出现“蓬子”二字;在“说明此地只有蓬子,没有天子,而不是去直接写“蓬子”。因而最后“逃去逃来”句,也就与“蓬子”没有关系。
这首诗虽为戏谑,却反映出“一·二八”战乱给人们带来的生活波荡。围绕这个事件,表现出上海闸北地区的惶乱和不安。▲
昆山徐健菴先生,筑楼于所居之后,凡七楹。间命工斫木为橱,贮书若干万卷,区为经史子集四种。经则传注义疏之书附焉,史则日录、家乘、山经、野史之书附焉,子则附以卜筮、医药之书,集则附以乐府诗余之书。凡为橱者七十有二,部居类汇,各以其次,素标缃帙,启钥灿然。于是先生召诸子登斯楼而诏之曰:“吾何以传女曹哉?吾徐先世,故以清白起家,吾耳目濡染旧矣。盖尝慨夫为人之父祖者,每欲传其土田货财,而子孙未必能世富也;欲传其金玉珍玩、鼎彝尊斝之物,而又未必能世宝也;欲传其园池台榭、舞歌舆马之具,而又未必能世享其娱乐也。吾方以此为鉴。然则吾何以传女曹哉?”因指书而欣然笑曰:“所传者惟是矣!”遂名其楼为“传是”,而问记于琬。琬衰病不及为,则先生屡书督之,最后复于先生曰:
甚矣,书之多厄也!由汉氏以来,人主往往重官赏以购之,其下名公贵卿,又往往厚金帛以易之,或亲操翰墨,及分命笔吏以缮录之。然且裒聚未几,而辄至于散佚,以是知藏书之难也。琬顾谓藏之之难不若守之之难,守之之难不若读之之难,尤不若躬体而心得之之难。是故藏而勿守,犹勿藏也;守而弗读,犹勿守也。夫既已读之矣,而或口与躬违,心与迹忤,采其华而忘其实,是则呻占记诵之学所为哗众而窃名者也,与弗读奚以异哉!
古之善读书者,始乎博,终乎约,博之而非夸多斗靡也,约之而非保残安陋也。善读书者根柢于性命而究极于事功:沿流以溯源,无不探也;明体以适用,无不达也。尊所闻,行所知,非善读书者而能如是乎!
今健菴先生既出其所得于书者,上为天子之所器重,次为中朝士大夫之所矜式,藉是以润色大业,对扬休命,有余矣,而又推之以训敕其子姓,俾后先跻巍科,取宦仕,翕然有名于当世,琬然后喟焉太息,以为读书之益弘矣哉!循是道也,虽传诸子孙世世,何不可之有?
若琬则无以与于此矣。居平质驽才下,患于有书而不能读。延及暮年,则又跧伏穷山僻壤之中,耳目固陋,旧学消亡,盖本不足以记斯楼。不得已勉承先生之命,姑为一言复之,先生亦恕其老誖否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