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注释 译文

临江仙·送钱穆父

苏轼 苏轼〔宋代〕

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尊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尊 通:樽)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京城一别我们已是三年未见,你总是远涉天涯辗转在人世间。相逢欢笑时依然像春天般的温暖。你心始终如古井水不起波澜,高风亮节似秋天的竹竿。
心中惆怅你连夜就要扬帆出发,送行之时云色微茫月光淡淡。不要端着酒杯愁眉不展了。人生就是座旅店,我只是匆匆过客。

注释
临江仙:唐教坊曲,用作词调。又名《谢新恩》、《雁后归》、《画屏春》、《庭院深深》、《采莲回》、《想娉婷》、《瑞鹤仙令》、《鸳鸯梦》、《玉连环》。敦煌曲两首,任二北《敦煌曲校录》定名
《临江仙》。此词双调六十字,平韵格。
钱穆:名勰,又称钱四。元佑三年,因坐奏开封府狱空不实,出知越州(今浙江绍兴)。元佑五年,又徙知瀛洲(治所在今河北河间)。元佑六年春,钱穆父赴任途中经过杭州,苏轼作此词以送。
父:是对有才德的男子的美称。
都门:是指都城的城门。
改火:古代钻木取火,四季换用不同木材,称为“改火”,这里指年度的更替。
春温:是指春天的温暖。
古井:枯井。比喻内心恬静,情感不为外界事物所动。
筠:竹。
翠眉:古代妇女的一种眉饰,即画绿眉,也专指女子的眉毛。
颦:皱眉头。
逆旅:旅舍,旅店。

参考资料:

1、《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第639页
2、华世杰 .《语文教学与研究:读写天地》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45页 .

赏析

  这是一首赠别词。全词一改以往送别诗词缠绵感伤、哀怨愁苦或慷慨悲凉的格调,创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议论风生,直抒性情,写得既有情韵,又富理趣,充分体现了作者旷达洒脱的个性风貌。词人对老友的眷眷惜别之情,写得深沉细腻,婉转回互,一波三折,动人心弦。

  词的上片写与友人久别重逢。元祐初年,苏轼朝为起居舍人,钱穆父为中书舍人,气类相善,友谊甚笃。元祐三年穆父出知越州,都门帐饮时,苏轼曾赋诗赠别。岁月如流,此次杭州重聚,已是别后的第三个年头了。三年来,穆父奔走于京城、吴越之间,此次又远赴瀛州,真可谓“天涯踏尽红尘”。分别虽久,可情谊弥坚,相见欢笑,犹如春日之和煦。更为可喜的是友人与自己都能以道自守,保持耿介风节,借用白居易《赠元稹》诗句来说,即“无波古井水,有节秋竹竿”。作者认为,穆父出守越州,同自己一样,是由于朝好议论政事,为言官所攻。

  以上数句,先从时间着笔,回忆前番离别,再就空间落墨,概述仕宦生涯,接下来抒发作者对仕宦失意、久处逆境所持的达观态度,并用对偶连喻的句式,通过对友人纯一道心、保持名节的赞颂,表明了自己淡泊的心境和坚贞的操守。词的上片既是对友人辅君治国、坚持操守的安慰和支持,也是词人半生经历、松柏节操的自我写照,是词人的自勉自励,寓有强烈的身世之感。明写主,暗寓客;以主慰客,客与主同,表现出作者与友人肝胆相照,志同道合。

  词的下片切入正题,写月夜送别友人。“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一句,描绘出一种凄清幽冷的氛围,渲染了作者与友人分别时抑郁无欢的心情。

  “樽前不用翠眉颦”一句,由哀愁转为旷达、豪迈,说离宴中歌舞相伴的歌妓用不着为离愁别恨而哀怨。这一句,其用意一是不要增加行者与送者临歧的悲感,二是世间离别本也是常事,则亦不用哀愁。这二者似乎有矛盾,实则可以统一强抑悲怀、勉为达观这一点上,这符合苏轼宦途多故之后锻炼出来的思想性格。词末二句言何必为暂时离别伤情,其实人生如寄,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云:“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既然人人都是天地间的过客,又何必计较眼前聚散和江南江北呢?词的结尾,以对友人的慰勉和开释胸怀总收全词,既动之以情,又揭示出得失两忘、万物齐一的人生态度。

  苏轼一生虽积极入世,具有鲜明的政治理想和政治主张,但另一方面又受老庄及佛家思想影响颇深,每当官场失意、处境艰难时,他总能“游于物之外”,“无所往而不乐”,以一种恬淡自安、闲雅自适的态度来应对外界的纷纷扰扰,表现出超然物外、随遇而安的旷达、洒脱情怀。

  这首送别词中的“一笑作春温”、“樽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等句,是苏轼这种豪放性格、达观态度的集中体现。然而在这些旷达之语的背后,仍能体察出词人对仕宦浮沉的淡淡惆怅,以及对身世飘零的深沉慨叹。

参考资料:

1、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 .苏轼诗文鉴赏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12年5月1日 :65-66页 .
2、唐圭璋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639-640

创作背景

  这首词是在公元1091年(宋哲宗元祐六年)春苏轼知杭州(今属浙江)时为送别自越州(今浙江绍兴北)徙知瀛洲(治今河北河间)途经杭州的老友钱勰(穆父)而作。当时苏轼也将要离开杭州。所以以此词赠行。

参考资料:

1、唐圭璋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639-640
2、吴熊和.唐宋词汇评·两宋卷(一).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438-439
苏轼

苏轼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猜您喜欢
赏析 注释 译文

朝天子·咏喇叭

王磐王磐 〔明代〕

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声价。(唢呐 一作:锁呐; 声价 一作:身价)
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哪里去辨甚么真共假?
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
赏析 注释 译文

霓裳中序第一·亭皋正望极

姜夔姜夔 〔宋代〕

丙午岁,留长沙。登祝融。因得其祠神之曲曰《黄帝盐》、《苏合香》。又于乐工故书中得商调《霓裳曲》十八阕,皆虚谱无辞。按沈氏《乐律》,《霓裳》道调,此乃商调。乐天诗云:“散序六阕”,此特两阕。未知孰是?然音节闲雅,不类今曲:余不暇尽作。作《中序》一阕传于世。余方羁游,感此古音,不自知其辞之怨抑也。

亭皋正望极,乱落江莲归未得。多病却无气力,况纨扇渐疏,罗衣初索。流光过隙,叹杏梁、双燕如客。人何在?一帘淡月,仿佛照颜色。
幽寂,乱蛩吟壁,动庾信、清愁似织。沉思年少浪迹,笛里关山,柳下坊陌。坠红无信息,漫暗水、涓涓溜碧。飘零久、而今何意,醉卧酒垆侧。

赏析 注释 译文

浣溪沙·风递残香出绣帘

孙光宪孙光宪 〔五代〕

风递残香出绣帘,团窠金凤舞襜襜,落花微雨恨相兼。
何处去来狂太甚,空推宿酒睡无厌,怎教人不别猜嫌?
赏析 注释 译文

生查子·窗雨阻佳期

孙光宪孙光宪 〔五代〕

窗雨阻佳期,尽日颙然坐。帘外正淋漓,不觉愁如锁。
梦难裁,心欲破,泪逐檐声坠。想得玉人情,也合思量我。
赏析 注释 译文

鹧鸪天·欲上高楼去避愁

辛弃疾辛弃疾 〔宋代〕

欲上高楼去避愁,愁还随我上高楼。经行几处江山改,多少亲朋尽白头。
归休去,去归休。不成人总要封侯?浮云出处元无定,得似浮云也自由。
赏析 注释 译文

临江仙·秦楼不见吹箫女

李煜李煜 〔五代〕

秦楼不见吹箫女,空余上苑风光。粉英金蕊自低昂。东风恼我,才发一衿香。
琼窗梦醒留残日,当年得恨何长!碧阑干外映垂杨。暂时相见,如梦懒思量。
赏析

东风齐著力(除夕)

胡浩然胡浩然 〔唐代〕

残腊收寒,三阳初转,已换年华。东君律管,迤逦到山家。处处笙簧鼎沸,会佳宴、坐列仙娃。花丛里,金炉满爇,龙麝烟斜。
此景转堪夸。深意祝、寿同福海增加。玉觥满泛,且莫厌流霞。幸有迎春寿酒,银瓶浸、几朵梅花。休辞醉,园林秀色,百草萌牙。
赏析

花犯(木芙蓉)

黄公绍黄公绍 〔唐代〕

翠奁空、红鸾蘸影,嫣然弄妆晚。雾鬟低颤。飞嫩藕仙裳,清思无限。象床试锦新翻样,金屏连绣展。最好似、阿环娇困,云酣春帐暖。
寻思水边赋娟娟,新霜□旧约,西风庭院。肠断处,秋江上、彩云轻散。凭谁向、一筝过雁。细说与、眉心杨柳怨。且趁此、菊花天气,年年寻醉伴。
赏析

念奴娇

刘镇刘镇 〔宋代〕

调冰弄雪,想花神清梦,徘徊南土。一夏天香收不起,付与蕊仙无语。秀入精神,凉生肌骨,销尽人间暑。称轩悉绝,惜花还胜儿女。
长记歌酒阑珊,开时向晚,笑浥金茎露。月浸栏干天似水,谁伴秋娘窗户。困殢云鬟,醉欹风帽,总是牵情处。返魂何在,玉川风味如许。
赏析

一落索

陈允平陈允平 〔宋代〕

欲寄相思情苦。倩流红去。满怀写不尽离愁,都化作、无情雨。
渺渺暮云春树。淡烟横素。夕阳西下杜鹃啼,怨截断、春归处。
© 2023 古诗词大全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