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陶弘景〔南北朝〕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赏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树林,翠绿的竹子,四季长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猿、鸟的叫声此起彼伏;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确实是人间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异的山水景色了。

注释
答:回复。谢中书:即谢征(500—536),字玄度,南朝梁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舍人。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山川:山河。
之:的。
共谈:共同谈赏的。
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交辉,指交相辉映。
青林:青葱的树林。
翠竹:翠绿的竹子。
四时:四季。
俱:都。
歇:消散。
乱:此起彼伏。
夕日欲颓:太阳快要落山了。颓,坠落。
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竞跃,竞相跳跃。
实:确实,的确。
欲界之仙都:即人间仙境。欲界,佛家语,佛教把世界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是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境界,即指人间。仙都,仙人生活在其中的美好世界。
康乐:指南朝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他继承他祖父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是南朝文学家。
复:又。与(yù):参与,这里有欣赏领略之意。
奇:指山水之奇异。▲

文言知识

一、古今异义
①四时俱备
(时 古义:季节;今义:时间)
(备 古义:具备;今义:准备、具备)

②晓雾将歇
(歇 古义:消散;今义:休息)
(晓 古义:清晨;今义:知道)

③夕日欲颓
(颓 古义:坠落;今义:消沉,萎靡)

④古来共谈
(谈 古义:称赞;今义:谈论)

二、一词多义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与:参与,这里指欣赏;奇:形容词作名词,指山水奇丽
答谢中“书”书:与“中”合用为官职名;
答谢中书“书”:书信。

三、词类活用
五色交辉:名词作动词,辉映。▲

常考点

1、本文反映了作者什么思想?
答: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文的思想。 

2、中心思想(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本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文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3、书是一种怎样的体裁?
答:书即书信,是一种的用性文体,可具有文学性。 

4、文中提到的“康乐”指谁?作者举他有什么用意?
答:“康乐”指谢灵运。说明能够欣赏领略山川之美的人很少。

5、找出文中的议论句,说说其作用。    
答:最后一句。说明能够欣赏山文之美的人很少。    

6、文中描绘了哪些景物?请用一个短语来概括短文内容。
答:峰、流、壁、林、竹、雾、猿、鸟、夕日、沉鳞等景物。短语是:欲界之仙都。

7、“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表现了  山文相映  之美。

8、“两岸石壁,五色交辉”表现了色彩配合之美。    

9、“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表现了晨昏变化之美。▲

赏析

  《答谢中书书》是作者寄给谢徵谈山水之美的一封信笺。

  全文结构巧妙,语言精奇。短短六十八字,即已集江南之美于一身,切切实实地道出了山川之自然美。

  抓住江南山林的特征,用简洁空灵的笔墨来写,这是《答谢中书书》突出的优点。“高峰入云”的磅礴气势在北方也能看到,但在同一个景观里,又相伴着“清流见底”直视无碍的澄澈之美,在北方就难以见到。

  写山林景色的瑰丽,作者只用了两组对偶句共十六个字,即“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已显得活脱精到,引人遐想。南宋人邓椿在他的《画继》里曾指出:“世徒知人之有神,而不知物之有神。”山林的“神”(本质特征),高明的作家艺术家总有独特的感受。陶弘景以形写神,在他笔下茅山中一年到头“青林翠竹”已使人欣悦不置,更有谁领略过,在清流两岸壁立千仞的高峰之上,常年色彩变幻莫测。这奇幻瑰丽的色彩,当然是大自然奥秘的生命之彩,它的奇情壮采和迷离多变的性格,作者用“五色交辉”来形容,可谓恰到好处。而如果用工笔刻镂,即使做到“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文心雕龙·明诗》),也难免拖沓板滞,存形而略神。多种色彩奇妙的调谐而又变动不居,正是山林的逸趣神韵所在,然而这却是最难着笔之处。陶弘景用视觉形象和动感都很强的“五色交辉”四字来点染,自会引起读者对绚烂的山林形象的种种联想与记忆,在记忆里呈现的奇伟与色彩因人而异,具有无比的丰富性。这种能激起读者审美活动的活脱笔触,可称“字外之奇”(萧衍《观钟繇书法十二意》)。陶弘景又是书法家,他与梁武帝萧衍讨论钟王书法的文字俱在(见萧衍《答陶弘景书》及陶弘景《与梁武帝启》),颇能显示他的艺术见解,这一点可存而不论。但陶弘景在书法艺术上讲究空间布白之美,和文学创作上用笔空灵是一致的。通过文字诱发读者的联想,虚实相生,形成字外的意境,让读者丰富的想象补充作者的艺术空白,正是此文成功之笔。

  写了茅山中一年四时之美后,作者又用两组并列对偶句写一日之美。“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如果说写茅山一年四时之美是以静见动:静到能窥见大自然的奥秘,大自然生命之律动是通过“交辉”的色彩奉献给作家的,那么,茅山中一日之美则是以动见静:天刚麻麻亮,“晓雾将歇”,花叶上露珠还未照上太阳时,山林就开始了欢唱,“猿鸟乱鸣”。这“乱”字有声繁悦耳,使人迷惑,动人心魄的意思。而到了“夕日欲颓”、金乌西栖之后,鱼儿避开了“鹰嶙鹗视”的威胁,此际竞跃腾欢,尽情享受空气中弥漫的芳馨。总之,从早到晚,山林中正是由于猿的柔声啼唤,鸟的恣意鸣哄和鱼的欢腾竞跃而显得格外静谧幽美。

  从结构上看,《答谢中书书》从富有审美意味的两句开头,接着有两个不同时空层次的描写,以静见动,以动见静,写出了茅山美的性灵。至此出声赞叹:“实是欲界之仙都!”就是应有之笔。接着以反接收束全篇,深憾于自谢灵运以来竟无人妙赏此佳山水,一唱三叹,摇曳生姿,文章虽短而含蕴不尽。

  以骈文的主要特征来看,《答谢中书书》或许不是很严饬的。四四四四的句式对属虽工,但基本上不用典藻饰。音律上平节和仄节的交替,也不完全合律。但它好就好在骈散兼行,散文的疏宕流畅之美和骈文的整炼之美结合得很好。谋篇见巧思,用语清丽含蓄,诗化了意境。

  《答谢中书书》一文,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清高思想。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强黑暗的时期,因为各种矛盾非常尖锐,政局极度动荡,因此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旨图从自然美中去寻求精神上的慰藉和解脱,因而他们常在书信中描述山水,来表明自己之所好,并从而作为对友人的问候和安慰,这类作品虽然没有表现出多么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但是却以其高超的艺术笔触,创作了具有相当高的美学价值的文学精品,至今仍然具有较高的鉴赏意义。▲

创作背景

  《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俊赏山林、心灵净化之后所作。这篇文章当为陶弘景晚年的作品。对于谢中书为谁,迄今为止共有四种说法。第一种说法认为是谢微(一作谢徵)。见《六朝文絜》眉间批注,朱东润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沿其说。第二种说法认为是谢朓。王家葵《陶弘景丛考》说:“《陶隐居集》中有《答谢中书书》一篇,谢中书应即谢朓,据《南齐书》本传,朓建武初曾‘掌中书诏告’,故得称‘谢中书’,至建武二年(495)夏谢朓出守宣城,友朋唱和乃呼为‘谢宣城’不称‘谢中书’矣,如沈约有《和谢宣城》。第三种说法认为是谢览。王京州据明代贾嵩《华阳陶隐居内传》中关于陶弘景与谢览交往的记载及谢览曾任中书郎的经历,认为谢中书为谢览。第四种说法认为是谢朏。高步瀛《南北朝文举要》解题称:“谢中书,疑是谢朏。《梁书·(谢)朏传》:朏,天监五年,授中书监。”钟国发《陶弘景评传》也持这个观点。他说:“他(谢朏)比陶弘景大十五岁,出身头等高门,加以文才出众,品格高雅,颇有名望;约永明七年(489)从义兴太守内调为中书令,至隆昌元年(494)外调为吴兴太守。陶弘景恰于永明八年(490)启假东行浙越。此文所描写的风景,显然非茅山之类临近京师的小山水,而可能是陶弘景于浙东所见。”▲

题解

  《答谢中书书》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同时也是陶弘景先生写给朋友的一封书信。文题中的“答”是“回复”“写给”的意思。“谢中书”,即谢徵(zhēng),字元度,陈郡阳夏(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舍人(掌朝廷机密文书),所以称之为谢中书。“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简析

  《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文章以感慨发端,言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思想。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作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高逸之士相比肩。此文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堪称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陶弘景

陶弘景

陶弘景(公元456—536年),字通明,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号华阳隐居(自号华阳隐居)。著名的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人称“山中宰相”。作品有《本草经注》、《集金丹黄白方》、《二牛图》、《华阳陶隐居集》等。

猜您喜欢
赏析 注释 译文

乞猫

刘基刘基 〔明代〕

  赵人患鼠,乞猫于中山。中山人予之猫,猫善捕鼠及鸡。月余,鼠尽而鸡亦尽。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去诸?”其父曰:“是非若所知也。吾之患在鼠,不在乎无鸡。夫有鼠,则窃吾食,毁吾衣,穿吾垣墉,毁伤吾器用,吾将饥寒焉,不病于无鸡乎?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若之何而去夫猫也!”

  (选自明·刘基《郁离子·捕鼠》)

赏析 注释 译文

与韩荆州书

李白李白 〔唐代〕

  白闻天下谈士相聚而言曰:“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何令人之景慕,一至于此耶!岂不以有周公之风,躬吐握之事,使海内豪俊,奔走而归之,一登龙门,则声价十倍!所以龙蟠凤逸之士,皆欲收名定价于君侯。愿君侯不以富贵而骄之、寒贱而忽之,则三千之中有毛遂,使白得颖脱而出,即其人焉。

  白,陇西布衣,流落楚、汉。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皆王公大人许与气义。此畴曩心迹,安敢不尽于君侯哉!

  君侯制作侔神明,德行动天地,笔参造化,学究天人。幸愿开张心颜,不以长揖见拒。必若接之以高宴,纵之以清谈,请日试万言,倚马可待。今天下以君侯为文章之司命,人物之权衡,一经品题,便作佳士。而君侯何惜阶前盈尺之地,不使白扬眉吐气,激昂青云耶?

  昔王子师为豫州,未下车,即辟荀慈明,既下车,又辟孔文举;山涛作冀州,甄拔三十余人,或为侍中、尚书,先代所美。而君侯亦荐一严协律,入为秘书郎,中间崔宗之、房习祖、黎昕、许莹之徒,或以才名见知,或以清白见赏。白每观其衔恩抚躬,忠义奋发,以此感激,知君侯推赤心于诸贤腹中,所以不归他人,而愿委身国士。傥急难有用,敢效微躯。

  且人非尧舜,谁能尽善?白谟猷筹画,安能自矜?至于制作,积成卷轴,则欲尘秽视听。恐雕虫小技,不合大人。若赐观刍荛,请给纸墨,兼之书人,然后退扫闲轩,缮写呈上。庶青萍、结绿,长价于薛、卞之门。幸惟下流,大开奖饰,惟君侯图之。

赏析 注释 译文

满江红·过汴梁故宫城

段克己段克己 〔金朝〕

塞马南来,五陵草树无颜色。云气黯,鼓鼙声震,天穿地裂。百二河山俱失险,将军束手无筹策。渐烟尘、飞度九重城,蒙金阙。
长戈袅,飞鸟绝。原厌肉,川流血。叹人生此际,动成长别。回首玉津春色早,雕栏犹挂当时月,更西来、流水绕城根,空呜咽。
赏析 注释 译文

破阵子·春景

晏殊晏殊 〔宋代〕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
赏析 注释 译文

荷叶杯·弱柳好花尽拆

顾敻顾敻 〔五代〕

弱柳好花尽拆,晴陌。陌上少年郎,满身兰麝扑人香。狂么狂,狂么狂?
赏析 注释 译文

念奴娇·胭脂井

郑燮郑燮 〔清代〕

辘辘转转,把繁华旧梦,转归何处?只有青山围故国,黄叶西风菜圃。拾橡瑶阶,打鱼宫沼,薄暮人归去。铜瓶百丈,哀音历历如诉。
过江咫尺迷楼,宇文化及,便是韩擒虎。井底胭脂联臂出,问尔萧娘何处?清夜游词,后庭花曲,唱彻江关女。词场本色,帝王家数然否?
赏析 注释 译文

风流子·新绿小池塘

周邦彦周邦彦 〔宋代〕

新绿小池塘,风帘动、碎影舞斜阳。羡金屋去来,旧时巢燕;土花缭绕,前度莓墙。绣阁里、凤帏深几许?听得理丝簧。欲说又休,虑乖芳信;未歌先噎,愁近清觞。
遥知新妆了,开朱户,应自待月西厢。最苦梦魂,今宵不到伊行。问甚时说与,佳音密耗,寄将秦镜,偷换韩香?天便教人,霎时厮见何妨。
赏析 注释 译文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苏轼苏轼 〔宋代〕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潇潇 一作:萧萧)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赏析

踏莎行(山居十首)

张抡张抡 〔宋代〕

朝锁烟霏,暮凝空翠。千峰迥立层霄外。阴晴变化百千般,丹青难写天然态。
人住山中,年华频改。山花落尽山长在。浮生一梦几多时,有谁得似青山耐。
赏析

鹧鸪天(庆徐元寿生子)

石孝友石孝友 〔宋代〕

六十仙翁抱桂栽。果符吉梦诞英才。上天与降麒麟种。明月还生蚌蛤胎。
华阁启,玳筵开。快呼玉手捧金罍。要知远地无功客,曾到高门作贺来。
© 2023 古诗词大全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