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赏析 注释

神童诗

汪洙 汪洙〔宋代〕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
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
学问勤中得,萤窗万卷书。
三冬今足用,谁笑腹空虚。
自小多才学,平生志气高。
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学乃身之宝,儒为席上珍。
君看为宰相,必用读书人。
莫道儒冠误,诗书不负人。
达而相天下,穷则善其身。
遗子满赢金,何如教一经。
姓名书锦轴,朱紫佐朝廷。
古有千文义,须知学后通。
圣贤俱间出,以此发蒙童。
神童衫子短.袖大惹春风。
未去朝天子,先来谒相公。
年纪虽然小,文章日渐多。
待看十五六,一举便登科。
大比因时举,乡书以类升。
名题仙桂籍,天府快先登。
喜中青钱选,才高压俊英。
萤窗新脱迹,雁塔早题名。
年小初登第,皇都得意回。
禹门三级浪,平地一声雷。
一举登科日,双亲未老时。
锦衣归故里,端的是男儿。
玉殿传金榜,君恩赐状头。
英雄三百辈,附我步瀛洲。
慷慨丈夫志,生当忠孝门。
为官须作相,及第必争先。
宫殿召绕耸,街衢竞物华。
风云今际会,千古帝王家。
日月光天德,山河壮帝居。
太平无以报,愿上万年书。
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
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土脉阳和动,韶华满眼新。
一支梅破腊,万象渐回春。
柳色浸衣绿,桃花映酒红。
长安游冶子,日日醉春风。
淑景余三月,莺花已半稀。
浴沂谁氏子,三叹咏而归。
数点雨余雨,一番寒食寒。
杜鹃花发处,血泪染成丹。
春到清明好,晴天锦绣纹。
年年当此节,底事雨纷纷。
风阁黄昏夜,开轩内晚凉。
月华在户白,何处递荷香。
一雨初收霁,金风特送凉。
书窗应自爽,灯火夜偏长。
庭下陈瓜果,云端闻彩车。
争如郝隆子,只晒腹中书。
九日龙山饮,黄花笑逐臣。
醉看风落帽,舞爱月留人。
昨日登高罢,今朝再举觞。
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北帝方行令,天晴爱日和。
农工新筑土,天庆纳嘉禾。
檐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
登台观气象,云物喜呈祥。
冬天更筹尽,春附斗柄回。
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
人在艳阳中,桃花映面红。
年年二三月,底事笑春风。
院落沉沉晓,花开白雪香。
一枝轻带雨,泪湿贵妃妆。
枝缀霜葩白,无言笑晓风。
清芳谁是侣,色间小桃红。
倾国姿容别,多开富贵家。
临轩一赏后,轻薄万千花。
墙角一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柯干如金石,心坚耐岁寒。
平生谁结友,宜共竹松看。
居可无君子,交情耐岁寒。
春风频动处,日日报平安。
春水满泗泽,夏云多奇峰。
秋月扬明辉,冬岭秀孤松。
诗酒琴棋客,风花雪月天。
有名闲富贵,无事散神仙。
道院迎仙客,书道隐相儒。
庭栽栖凤竹,池养化龙鱼。
春游芳草地,夏赏绿荷池。
秋饮黄花酒,冬吟白雪诗。

注释

尔曹:你们。指学童们。
立身:自立成人。
朱紫:指达官显贵。唐制,官员五品以上穿红色的官服,三品以上穿紫色官服。故诗文中常以朱紫色代指高官。
萤窗:晋人车胤,家贫无钱买灯油,就捕捉许多萤火虫放在丝囊中,供夜读时照明。后世便常以萤窗、萤案比喻刻苦读书。三冬:像三春、三秋一样,指三年。
田舍郎:农夫、村夫。
“将相”句:意谓当将相之人并非生来就是。语出《史记陈涉世家》。
席上珍:宴席上的珍品。比喻儒生具有美善的才德。语出《礼记儒行》。
儒冠:古代读书人所戴的一种帽子。借指以读书为业。
相天下:当宰相治理天下。穷:事业不发达。善其身:使本身具有良好的修养。语出《孟子尽心上》。锦轴:用锦缎装饰的卷轴,指华丽的文书。古代书籍不分页,而用轴卷成一卷来展读。千文:即南朝梁人周兴嗣所作的《千字文》,是现存的较早的启蒙读物。间出:相间出现(在《千字文》中)。发:启发。蒙童:智慧还没有得到开发的幼童。
惹春风:引来春风。
谒:谒见。正式会见。相公:宰相。
登科:也称登第,指在科举考试中考试及第。此指县试中考取秀才。
大比:明清两代,每隔三年,各县、州、府的生员集中在省会考试,称乡试,亦称大比。考取者称举人。
乡书:周代制度,乡大夫等地方官每隔三年献当地贤明者的书给周王,供周王挑选授职。因此后代称乡试中选为登乡书或登贤书。
仙桂籍:即桂籍的美称。明清两代,举人在京城会试中选的,称进士;考中进士犹如月中折桂,所以进士的名册被称为桂籍。
天府:天宫。这儿比喻皇宫。明清两代,考中进士后还得在皇宫参加殿试,以定名次。快:喜悦。
青钱选:古时的铜钱以色青为贵,故人挑选铜钱都先选青钱。这里比喻科举考试时文章写得好,每次都被选中。
俊英:指文才出众的人。
脱迹:超脱,摆脱。雁塔:即大雁塔,在今陕西西安市东南四公里大慈恩寺内。唐代,每年新考中的进士都在大雁塔题上姓名,作为一种荣耀,故后世常称考中进士为雁塔题名。禹门:即龙门。在今山西稷山县西北黄河流经处,相传是大禹在治水时开凿。此处水流湍急,相传鱼若逆水游上就能变成龙。唐代以后将科举考试中选比喻为登龙门。三汲浪:三次跃出波浪。比喻在乡试、会试、殿试中屡次中选。比喻考取进士引起的震动。端的:果然。金榜:公布科举及第者姓名的布告。因贯用黄纸,故称。状头:即状元,进士中的第一名。三百辈:三百人。明清科举制度,每次会试录取三百名进士。瀛洲:传说中东海里神仙所栖之三座仙山之一。唐太宗设立文学馆,被延聘的人全国仰慕,称为“登瀛洲”、“步瀛洲”。
岧峣(tiáo,yáo):高大峻峭的样子。
衢(qú):四通八达的街道。物华:万物之精华。此指各种各样精美的货物。
“风云”句:指明君贤臣会合的大好时机。语出王褒《圣主得》。
“日月”二句:陈后主《入隋侍宴应诏》中的诗句。
万年书:使国家能长治久安、永远兴盛的施政方案。
土脉:土地的脉络。阳和:温暖和畅之气,即春气。
韶华:春光,春天的景象。
梅花初放,冲破了寒冬腊月,迎来了新春正月。腊:本是古代岁末祭祀众神之名。汉代起于农历十二月腊祭众神,故称之为腊月。
侵:在这儿是染、映的意思。
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西汉、唐代等朝,都建都于此。此被用作京都的代称。游冶:也作冶游,在春天外出游玩。雨刚停不久,又飘洒下几点雨来。寒食:古代节日,在清明节前一、两天。节日期间,家家熄火种,不得举火,故名寒食。古代神话传说,蜀国国王杜宇,死后化为杜鹃,鸣声凄厉如泣,啼至血出乃止。杜鹃花色红如血,相传是社鹃的血泪染成的。底事:何事,为什么。
凤阁:四面开窗,夏天用以纳凉的楼房。
霁(jì):雨止放晴。
金风:秋风。
农历七月七日是七夕节。相传每年的七夕夜晚,银河两岸的牛郎星和织女星登上临时由喜鹊架成的桥在银河中相会。人们在庭院中陈列瓜果酒食祭祀牵牛、织女二星,谓之“乞巧”。
相传唐代的郭子仪初从军时,曾在七夕见仙女坐彩车从天而降,郭子仪知是织女,固向她祷求长寿富贵。后郭子仪果然寿至九十,官至太尉、尚书令。
《世说新语排调》载:七夕那天,人们都晒衣物,郝隆却仰卧庭中。人们问他干什么这样,他口答说:“我在晒肚子里的书。”郝隆子:郝隆是晋代名士;子是尊称。
这四句是唐诗人李白《九日龙山饮》诗。龙山在今湖北江陵西郊。古人习于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登高饮酒。东晋时征西大将军桓温曾在重阳节携孟嘉等佐吏登龙山饮酒,孟嘉的帽子被风吹落而不觉,一时传为佳话。“舞爱”句,在月下舞蹈,月光皓洁可爱,如在挽留游人。
四句是李白《九月十日即事》诗。觞(shāng):盛着酒的酒杯。两重阳:唐俗,京城的人们常在重阳后的一天再次宴会赏菊,故九月十日有“小重阳”之称。
北帝:指主管冬季的天神。纳嘉禾:庄稼丰收。冬至日太阳最为偏南,过后就一天比一天升高一些。云物:天上的云彩。古人以为云彩的颜色能预报天下的吉凶,在冬至那天有登上高台观察云色的礼仪。更筹:古代在夜间用来计时的竹签,亦名更签。斗柄:北斗七星状若斗勺,其第五至第七之三星似斗勺之柄,称斗柄;北斗星随季节的推移在空中转动,周而复始,每年立春时,斗柄正指向东方;立秋时指西方。暄:温暖。“客鬓”句:除夕之夜隔开寒暖新旧两年,旅客离乡在外,过此一夜就经历了两个不同的年份,思乡之情更加急迫,催人老去,以上四句是宋人李福源《岭外守岁》诗。
解:懂得,会。
以上四句出自李峤的《风》。
典出唐诗人崔护《题都城南庄》诗,原诗是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带雨的梨花)像是正在哭泣的美人杨贵妃的脸。出自白居易诗。
霜葩:色白如霜的花。
色间:花色间杂在一起,即承上句说李花与桃花结为伴侣。以上四句诗形容李花。
(牡丹花)像倾国倾城的美人,其姿态、容貌与众不同。
轻薄:看轻,瞧不起。以上四句描写牡丹花。
化用宋诗人林逋《咏梅诗》中诗句“暗香浮动月黄昏”。以上四句引用王安石《梅花》诗;王诗“一”作“数”,“惟”作“为”。谓梅花适宜与竹、松等量齐观。我国古代称松、竹、梅三种耐寒的观赏植物为“岁寒三友”。以上四句都是形容梅花的。谓居住的地方不可没有君子,故应种植松、竹、梅等像君予那样耐得住风霜寒冷的有节操的植物来作为长久相交的朋友。语出唐代元结的《丐论》。《酉阳杂俎》载李德裕言北都童子寺有竹一窠,每日竹报平安。
泗泽:河流和沼泽。泗即泗河,在今江苏省北部。此泛指河流。
夏天的云朵大多状如奇形怪状的山峰。
秀孤松:孤立的苍松一株独秀。
古代的文人以弹琴、下棋、作诗、饮酒为风雅高尚的娱乐活动。
风花雪月:古人以夏季的风、春季的花、冬季的雪、秋季的月作为四季风光的典型事物,故常以“风花雪月”来概括四季的景象。
悠闲富贵又高名远扬。散神仙:道教传说中不在神仙世界担任官职的神仙。比喻悠闲自在。
道院:有道之士所居住的院落。仙客:像仙人一样高雅脱俗的宾客。
栖凤竹:竹的美称。相传凤凰以竹实为食物。
化龙鱼:鲤鱼的美称。相传鲤鱼跃过龙门就变化为龙。
黄花:菊花。▲

简析

  《神童诗》全书辑诗34首,皆为五言绝句,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前14首,都是劝学诗,极力宣扬读书;第二部分为《状远》到《四喜》5首,表现科举及第的得意;第三部分为《早春》到《除夜》,通过四时景致的描写,表达读书人的喜悦心情。

汪洙

汪洙

  汪洙,字德温,鄞县(今宁波市鄞州区)人。元符三年(1100)进士,官至观文殿大学士。其幼颖异,九岁能诗,号称汪神童。父,汪元吉,曾任鄞县县吏。在王安石任鄞县县令时,因看重汪元吉的为人,特把汪元吉推荐给转运史,叫汪元吉负责明州府的法律方面(司法参军)的事务。

猜您喜欢
赏析

【双调】夜行船 春晓

朱庭玉朱庭玉 〔元代〕

晓角梅花三弄曲,勾引起禁钟楼鼓。曙色将分,漏声才息,残月已沉江渚。
  【挂玉钩】迤逦莺啼共燕语,偏向闲庭户。春困佳人睡未足,好梦方惊寤。
淡脸霞,松鬟雾。欲对鸾台,再整妆梳。
  【庆宣和】十二帘钩闲控玉,尚掩流苏。嫩寒犹怯透罗襦,绣帏,未出。
  【天仙令】晨妆罢,信步向庭隅。晓日楼台,秋千院宇。那更杜鹃催,春事
归欤。怜红爱紫无限心,空自长吁。
  【离亭煞】伤春欲待留春住,留春不住随春去。凭谁寄与,问春归去归何处?
只见覆莓苔糁落花,衬榆英铺香絮,又见潋滟池塘涨绿。纵不为五更风,管多因
半夜雨。 秋夜
  秋夜谁家砧杵声?不管有人愁听。倦客伤心,披衣独步,踏遍绿苔幽径。
  【庆宣和】仙鼠翻风舞画楹,月色偏明。地龙经雨唱空庭,露华,乍冷。
  【天仙令】人初静,寂寞旅魂惊。玉宇澄澄,银河耿耿。帘幕夜寒生,月淡
风清。惊鸟绕枝栖未宁,蛩雁哀鸣。
  【离亭煞】怯单衣渐觉西风劲,想多情不念东阳病。对景动羁怀,添客恨增
归兴。近玉阑,临金井,早是离人闷哽。桂子散清香,梧桐弄碎影。 悔悟
  无限莺花慵管领,恐似沈郎多病。宋玉伤哉,安仁老矣,衰鬓怕临明镜。
  【挂玉钩】草草花花一梦惊,断了乔行径。大着多情换寡情,闹里宜寻静。
有况味,无踪影。废尽功夫,误了前程。
  【庆宣和】若是自家空藏瓶,梦撒撩丁,花姑不重女猱轻,任谁,见哽。
  【天仙令】千金废,火上弄冻凌。他尽是劳成,咱都是志诚。博得个好儿名,
那里施呈。而今纵有双秀才,谁是苏卿?
  【离亭煞】早收心拘束定疏狂性,倒大来耳根清净,头轻眼明。跳出面糊盆,
迷魂寨,玻璃井。折莫恁漫天张网罗,遍地剜坑阱,莫想他自家夜行,被你甜句
儿啜来奸,虚脾儿赚得省。
赏析 注释 译文

齐天乐·蝉

仇远仇远 〔元代〕

夕阳门巷荒城曲,清间早鸣秋树。薄翦绡衣,凉生鬓影,独饮天边风露。朝朝暮暮。奈一度凄吟,一番凄楚。尚有残声,蓦然飞过别枝去。
齐宫往事谩省,行人犹与说,当时齐女。雨歇空山,月笼古柳,仿佛旧曾听处。离情正苦。甚懒拂笺,倦拈琴谱。满地霜红,浅莎寻蜕羽。
赏析 注释 译文

醉公子·岸柳垂金线

顾敻顾敻 〔五代〕

岸柳垂金线,雨晴莺百啭。
家住绿杨边,往来多少年。
马嘶芳草远,高楼帘半掩。
敛袖翠蛾攒,相逢尔许难。
赏析 注释 译文

金缕曲·丁未五月归国旋复东渡却寄沪上诸君子

梁启超梁启超 〔近现代〕

丁未五月归国,旋复东渡,却寄沪上诸子。

瀚海飘流燕,乍归来、依依难认,旧家庭院。惟有年时芳俦在,一例差池双剪。相对向、斜阳凄怨。欲诉奇愁无可诉,算兴亡、已惯司空见。忍抛得,泪如线。
故巢似与人留恋。最多情、欲黏还坠,落泥片片。我自殷勤衔来补,珍重断红犹软。又生恐、重帘不卷。十二曲阑春寂寂,隔蓬山、何处窥人面?休更问,恨深浅。

赏析 注释 译文

水调歌头·泛湘江

张孝祥张孝祥 〔宋代〕

濯足夜滩急,晞发北风凉。吴山楚泽行遍,只欠到潇湘。买得扁舟归去,此事天公付我,六月下沧浪。蝉蜕尘埃外,蝶梦水云乡。
制荷衣,纫兰佩,把琼芳。湘妃起舞一笑,抚瑟奏清商。唤起九歌忠愤,拂拭三闾文字,还与日争光。莫遣儿辈觉,此乐未渠央。
赏析 注释 译文

菩萨蛮·春云吹散湘帘雨

纳兰性德纳兰性德 〔清代〕

春云吹散湘帘雨,絮黏蝴蝶飞还住。人在玉楼中,楼高四面风。
柳烟丝一把,暝色笼鸳瓦。休近小阑干,夕阳无限山。
赏析 注释 译文

踏莎行·候馆梅残

欧阳修欧阳修 〔宋代〕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赏析 注释 译文

渔父·浪花有意千里雪

李煜李煜 〔五代〕

浪花有意千里雪,桃花无言一队春。一壶酒,一竿身,快活如侬有几人。
赏析

红窗怨(送邵倅)

王质王质 〔唐代〕

欲寄意,都无有。且须折赠、市桥官柳。看君著上征衣,也寻思、榜舟楚江口。
此会未知何时又。恨男儿、不长相守。苟富贵、毋相忘,若相忘、有如此酒。
赏析

减字木兰花(厉万顷生日,时久旱得雨)

姚述尧姚述尧 〔宋代〕

飞龙利见。前夜君王方锡宴。时天申圣节宴后二日。今日相逢。却向南阳起卧龙。
果为霖雨。洗尽苍生炎夏苦。喜气匆匆。好向尊前醉晚风。
作者的其它诗文
© 2023 古诗词大全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